说起预制菜,很多人觉得这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产物。但若论起鼻祖,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恐怕要当仁不让地摘下这顶桂冠——他就是被誉为“厨神”的易牙。
易牙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御用厨师。他的传奇,始于对味道登峰造极的掌控。《淮南子》中记载:“齐桓公夜半不嗛,易牙乃煎敖燔炙,和调五味而进之。”意思是齐桓公深夜突然没了胃口,易牙却能立刻起身,煎炸烧烤,调和五味,做出一餐令君王大快朵颐的美味。这种“随时备宴,立等可取”的能力,已然具备了预制菜的核心特征:预先准备,迅速呈上。
然而,真正让他与“预制”概念紧密相连的,是一道旷世名菜。据《管子》等古籍所述,齐桓公某次感叹天下珍馐皆已尝遍,唯独未食过人肉。这本是一句戏言,易牙却记在心里。他竟将自己的长子烹煮,献予桓公。桓公食后惊为天人,得知真相后,虽觉残忍,却也为易牙的忠心(或者说疯狂的奉献)所震撼,从此对他信任有加。
这则记载更偏向于传说,后世也多以此事批判易牙的谄媚与残忍。但若剥离其恐怖色彩,单从技术层面看:他能够提前“制备”好如此复杂且非常规的“食材”,并在君王需要时即刻呈现,这无疑将“预制”的理念发挥到了某种极致。他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,为了满足君主随时可能出现的口腹之欲,而进行极端超前备餐的“厨师”。
易牙的结局并不美好。齐桓公晚年病重,易牙与竖刁等人作乱,封锁宫门,将一代霸主活活饿死。他的厨艺最终没有用来侍奉君王,反而成了攫取权力和谄媚的工具。
因此,称易牙为“古代预制菜第一名人”,带着一丝黑色幽默。他代表了预制菜诞生的原始动力:极致的便利性与对需求的极致满足。但同时,他的故事也像一个古老的警示:当美食脱离了人伦与道德的约束,一味追求效率与迎合,其背后可能隐藏着难以想象的代价。他既是开创者,也是一个因口腹之欲而引发的历史悲剧的注脚。